- 閤皂山
- 道教名山福地。 位於江西省樟樹市區東南。 俗稱闔山, 亦有葛嶺之稱。 因山形似閣, 山色如皂, 故名。 主峰凌雲峰海拔800餘米, 逶迤綿延二百餘里, 山間峰迴巒復, 古竹蒼松, 霞蒸雲蔚, 引絮含, 土良水清, 雨量豐沛, 氣候宜人, 盛產茯苓、 麥冬、 天冬、 首烏、 桔梗等幾百種中草藥材﹔歷史上與匡廬、 玉笥兩山齊名, 合稱〝江右三大名山〞, 為〝: 豫樟十景〞之一﹔道書載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三福地。 據《閤皂山誌》記載: 張道陵曾立於山之掛壁峰﹔丁令威亦有壇於仙峰頂﹔〝南洲高士〞徐稚曾隱居於山間玉女峰北麓。 漢方土葛玄於建安七年(202)入山於東峰之下結廬築壇, 修道煉丹, 採藥行醫, 搜集古籍, 編撰道書, 並廣收門徒, 大宣道義﹔仙逝之後被後世道徒尊稱為〝太極仙翁〞、 〝葛仙翁〞。 東晉時著名道士葛洪亦曾於山修道演教﹔史稱兩葛所傳之道為〝葛家道〞。 唐代先天元年(712), 閤皂道士孫智諒奉詔晉京, 入內殿修齋, 時御賜閤皂主觀為閤皂觀, 孫乃改草堂為台殿, 山中道教日益繁榮。 宋時閤皂道教達到鼎盛時期, 徽宗和理宗分別將原景德觀賜額為崇真宮、 大萬壽崇真宮, 並敕許龍虎、 稅皂、 茅山三山為道教傳籙聖地, 時山間大小道教建築六十餘處, 一千五百餘間, 住山道士數以千計, 盛況空前, 名聞一時。 元代至元二十九年(1292), 山間道教建築俱被焚燬。 明初重修, 但規模不及宋時﹔宣德八年(1433)再遭山火焚燒, 從此道眾星散, 教業衰微。 山中現存主要建築有接仙橋、 山門、 一天門、 鳴水台、 鳴水橋、 梅花橋、 天師壇、 大萬壽崇真宮、 攬翠亭、 揖仙橋、 紫陽書院、 葛仙祠、 石城庵等, 均為近年所建。 昔為道教名山之一, 今是樟樹市著名的風景名勝區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